×

中国原油进口“去美国化”加速:加拿大成最大替代来源

中国原油进口“去美国化”加速:加拿大成最大替代来源

近日,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升级,在能源领域引发显著连锁反应。彭博社等国际媒体报道显示,中国正通过供应链多元化策略对冲关税冲击,在原油进口格局上展现出强大的市场调整能力。

一、美油采购锐减90%:关税倒逼供应链“去风险”

面对美国加征关税,中国炼油企业对美原油采购量从去年6月的2900万桶峰值骤降至每月300万桶,降幅达90%。这一调整直接源于美国对华原油加征10%关税,叠加地缘政治风险考量,中国加速推进能源进口“去单一化”。

    数据显示,美国曾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8.7%(2024年),主要供应低硫轻质原油。但关税使美油到岸成本增加约6美元/桶,丧失价格竞争力。与此同时,中国炼厂转向俄罗斯、中东等传统来源,并开拓加拿大等新兴渠道,构建多层次供应网络。

二、加拿大成最大替代来源:跨山管道改写能源贸易地图

加拿大成为此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。依托去年投运的跨山管道扩建项目(TMX),3月从温哥华港运往中国的原油量飙升至730万桶,创历史新高,4月预计进一步增长。

    加拿大油砂因低硫重质特性与中国炼化产能高度匹配——中国沿海炼厂(如山东地炼)具备加工重质原油的复杂装置,且加方价格较中东重质原油低15%-20%。这种“资源-产能”的精准匹配,使加拿大在短短一年内跃升为中国第五大原油进口来源(占比提升至6.2%)。

    加中能源与环境论坛总裁姜闻然指出,贸易战加速了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进程,“加拿大油砂的稳定供应,为中国平衡地缘风险提供了新选项”。

三、全球能源格局重塑:从“地缘依赖”到“市场选择”

此次调整折射出全球能源贸易的深层变革:

• 价格机制主导资源配置:在OPEC+增产、美国页岩油放量的背景下,国际油价中枢下移至60-70美元/桶区间,买家议价能力增强,中国借此优化采购结构。

• 管道经济的战略价值:跨山管道将加拿大油砂与亚洲市场直接联通,缩短运输周期10天以上,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,成为“能源丝绸之路”的北美支点。

• 低碳转型的隐性推动:加拿大油砂开采碳排放强度较高(较中东原油高40%),倒逼中国炼厂加速碳捕集(CCUS)技术应用,如中国石化在青岛炼厂试点油砂加工碳排放管控。

    从美油“断崖式减持”到加油“爆发式增长”,中国原油采购的调整既是应对贸易摩擦的短期策略,更是筑牢能源安全的长期布局。在“双碳”目标与地缘风险交织的背景下,多元化战略不仅对冲了关税冲击,更推动中国从“被动接受价格”向“主动塑造格局”转型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DeepSeek智能客服